警惕企業會計利潤失真
借款利息的資本化處理也會產生類似的影響。所謂資本化就是把支出作為資產處理。借款利息是企業支付給債權人的費用,會計上將這部分費用分別計入財務費用科目當期沖銷或者計入特定資產的成本。在原會計準則下,只有發生在固定資產購建過程中的借款費用才允許資本化,而按照新的會計準則,對一些生產周期較長的行業,也允許將用于存貨生產的借款費用資本化。
在這里我們先不去討論哪種會計處理更為合理,但至少僅僅是會計記錄方式的變化而不是企業的經營改善就直接影響著凈利潤的大小。
會計費用處理對凈利潤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在公司損益表中的不少費用科目都是依據于企業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企業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或者在會計估計中選擇不同的假設,相關的費用科目就可能產生很大變化,由此將導致凈利潤的反向變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折舊政策。一般來說,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只是一個基本的區間,選擇下限和選擇上限所造成的年度折舊費用就會有很大的差異。較長的折舊年限雖然會帶來稅收方面的損害,但因其能粉飾會計利潤而成為企業管理層的可能選擇。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對各項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并對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包括固定資產、存貨、應收賬款等。這種會計估計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也很重,從而成為凈利潤指標失真的重要原因。
除了會計記錄方法本身的問題以外,管理層還可以通過一些非會計手段控制凈利潤水平。比如企業通過過度放寬銷售回款條件等方式以取得賬面銷售收入的增加,從而提升企業賬面凈利潤。而這種放棄企業現金流管理的做法將給企業的財務安全和長期發展帶來巨大隱患。
總之,凈利潤并非一個可以百分之百信賴的指標。投資者在分析公司的凈利潤時,不能只關注凈利潤指標的大小,要時刻警惕凈利潤指標可能存在的失真,凈利潤的質量和持續能力同樣是影響企業價值的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