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行財務報告的思考
1.無法反映非貨幣信息
傳統會計的確認標準都是以某一主體過去的交易事項為基礎,對未來發生的交易和事項不予確認。然而,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化發展,像期貨、期權之類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小搏大”所蘊含的無窮機會與風險,及其以未來期間合約履行情況為立足點的特性,使傳統會計束手無策。其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數字資產、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在當今新時代,企業未來現金流量和市場價值的動力所在正是這些傳統會計報表上不曾露面的因素。信息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企業生死的競爭,但是由于現有會計報表主要是反映以貨幣計量的歷史成本數據,在會計報表中絕大多數是有形資產的信息,而對大量無形資產的信息無法體現,從而大大削弱了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2.無法滿足信息的時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時效性,現行財務報告的披露無法達到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披露的周期、時限過長,如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要求在年度末4個月內報出,而中期財務報告要求在中期結束后兩個月內報出,這樣長時間后報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說明企業現在的何種價值?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兩個月的時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由此可見,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已跟不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
3.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借助標準、通用的財務報告模式是企業把財務信息傳遞給使用者的一種有效手段,但這種通用式的報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種不同使用者之間信息需求上的差別和使用上的差別。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復雜,企業組織形式及其在社會和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不斷發生變化,除直接投資者、債權人外,企業內外還出現了大量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門、顧客、合作伙伴、社會部門等等。傳統工業經濟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財務信息,而在知識經濟下不僅要獲取財務信息,還要獲取非財務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內容,在信息的質量上強調信息的相關性、一致性與及時性。因此,如何妥善解決這些信息使用上的差異問題,便給未來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4.無法滿足對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傳統收益表是建立在傳統會計收益要領和收入費用觀基礎之上的財務業績報告形式,它在物價基本穩定、市場經濟活動單一、外部風險低的經濟環境下是適當的,它能基本準確地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收益。但是,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物價的波動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擺脫的現象。人們逐漸認識到,以歷史成本為計量模式的傳統收益表缺乏相關性,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20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財務困境,但其財務報告在危機之前仍顯示“良好”的經營業績。許多投資者認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缺乏前瞻性、預測性的信息,不僅未能為金融監管部門和投資者發出預警信號,甚至還誤導了投資者,使其判斷失誤。
5.無法滿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現有企業會計報表的局限性還表現在會計人員對會計報表可靠性的影響,即會計人員傾向于粉飾報表。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與費用的關系,報告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果,在期末,企業要根據配比原則進行大量的調整和轉帳處理。雖然對財務數據的處理是以發生交易事項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但是由于這種轉帳和配比處理帶有主觀性,加上企業的會計報表對外是提供給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使用的,因此,從企業的管理層到財會人員都希望會計報表能夠反映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會計人員帶著這種心態來編制會計報表,就使得會計報表帶有粉飾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