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看病:小病去私家診所,大病去公立醫院
“我們是小病看私家診所,大病去公立醫院”,說起怎么看病,家住灣仔的黃女士用一句話概括。香港公立醫療系統由41家公立醫院、48家專科門診診療所及74家普通科門診診療所組成,為市民提供了30%的基層醫療服務,以及90%的住院及專科醫療服務。
公立醫院不直接接收非急診病人,患者只有通過普通科門診或私人診所轉介才能到公立醫院看專科醫生,轉介輪候時間通常數星期。
“平時上班都很忙,很難請假,公立醫院的隊‘排不起’”,黃女士說,但是需要住院的都去公立醫院。去年孩子出生,黃女士去的就是公立醫院——瑪麗醫院。“公立醫院的醫療水平、護理服務都不錯”,黃女士說,在公立醫院住院有政府補貼,只有一些象征性收費,去私家醫院住院負擔不起。
黃女士住了5天院,所有費用就是550港元。除去入院費50港元,每天只需花100港元,包含了醫生診癥、化驗、護理、藥物、床位、一日三餐等所有費用。
在香港,市民均可享受“平均公眾病房服務費用”補貼,每人每天的住院成本是3600港元,但患者只需支付100港元,其余由特區政府補貼。“即使是大手術,讓有香港‘換肝之父’美譽的著名外科醫生范上達做肝移植,10天下來,也是1000元全包。換了去私家醫院做,至少幾百萬”,一位醫生如是說。
全民共享的優質醫療服務,來自于政府每年約為總醫療開支90%以上的醫療補貼。2008年特區政府向公立醫療系統直接撥款326億港元,這一投入相當于當年香港GDP的2%,其中約80%用于支付醫生等員工薪酬,7%為統一采購藥品開支,5%用于醫療用品及設備。
“在香港,每個人,無論是誰,都不會因為沒錢看不了病”,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說。香港的一切公立醫療服務由醫院管理局提供。“從前香港也有‘看病難’,后來醫管局實施統一管理,讓市民去任何一家醫院看病都有信心”,胡定旭說。
高度透明的投訴監督機制保證香港公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每家醫院都設有專人接受患者投訴。若患者不滿意,可向公眾投訴委員會上訴。
正如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所言,在醫管局的努力下,香港公共醫療服務的效率、效益和可負擔程度,都在國際上享負盛名,為人所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