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保護,生態網絡體系初形成
宜農則農,宜林則林,保護地力。近年來,山東以礦山生態、海洋生態等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為重點,努力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綠化國土。大力推進“綠色山東”建設,實施沿海防護林、荒山綠化、綠色通道、平原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山區、平原、沿海、城鎮綠化整體推進,農村以路域、水系、農田林網、荒山荒灘、村莊四旁為重點,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森林資源持續增長。201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2.8%,林木蓄積量達到9400萬立方米。
保護濕地。“一個一個滯流塘,一片一片蓮藕汪,五顏六色水植物,一望無際蘆葦蕩。”這是臨沂市發改委主任莊光海用以描述武河濕地公園的壯美景色的一首詩。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級濕地保護區15處,總面積近60萬公頃;濕地公園44處,面積10.34萬公頃。已初步形成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體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
優化地質。抓緊礦山生態保護與恢復,重點治理采礦塌陷地和已毀山體。全省共劃定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276個,保護面積6016平方公里,占山東國土面積的3.8%,各級地質公園46個,累計恢復治理采礦破壞土地3.1萬公頃、破損山體332座,礦山地質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保護生態。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建成省級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全省受保護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由2003年的6.1%上升到2010年的11.8%。先后在黃河三角洲、南四湖、東平湖等保護區實施了生態保護恢復工程,總投資達1.5億元。
深度鏈接 生態功能保護區:是指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蓄洪水、防風固沙、維系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內,有選擇地劃定一定面積予以重點保護和限制開發建設的區域。
防控環境。圍繞預防、預警、應急三大環節,建立完善了環境風險評估、隱患排查、事故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妥善處理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初步形成全防全控的環境安全防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