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債務危機娜發的主要原因。
債務國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政策和利用外資中的種種問題,是導致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國際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形勢的變化是誘發危機的重要原因。
(1)盲目大量舉位。外資的流人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擴大投資與消費,提高經濟的增長速度。外資的這一積極作用使發展中國家將對外舉俊作為提高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20世紀70年代國際信貸的膨脹更助長了發展中國家的這一行為。而一些產油國從石油提價中獲利較大,過高地估計了自身維持出口收人的能力.外債的安全問題因而被忽視。當外部條件變化時,原先隱藏的外債安全問題必然會爆發出來。
(2)國內經濟決策失誤。拉丁美洲國家一直采取進口替代的工業化政策。這種政策較快地建立起這些國家的民族工業體系,增強了本國的生產能力。但這種政策的長期推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政策層面的偏差,如長期淮行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國內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實行貿易保護和匯率高估,使企業缺乏國際竟爭力,高估的匯率則阻礙了出口。
(3)外債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有三方面問題:一是利用外債建設的項目往往規模龐大,建設周期很長,甚至根本沒有形成生產能力;二是利用外債形成的生產能力主要集中于替代進口,滿足國內消費,出口能力弱;三是對外債的管理不善。外債對債務國經濟的積極作用并沒有達到俊務國政府舉債時的預期,當世界經濟形勢突變之時,無法按期償還債務。
(4)國際資本市場借貸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資本供給較充裕,發達國家經濟的“滯脹”使其對資金的需求量較低,因此,國際商業銀行采取了寬松的信貸政策。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信貸市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達國家采取了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石油輸出國經常賬戶則由盈余轉向赤字。這兩個因素導致了國際信貸供給的收縮。而發達國家控制通貨膨脹的努力改善了自身經濟發展的前景,降低了國際信貸的風險。這些都使發展中國家獲取貸款較之20世紀70年代要困難得多,流人發展中國家的國際信貸迅速下降,一些原來可以依靠借新還舊的債務也難以獲得新的融資。
(5)國際金融市場匯率和利率的變化。這種變化加劇了債務國的債務負擔。為擺脫滯脹,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采取嚴格的反通貨膨脹政策,導致美元短期利率和美元匯率的上升,全球貨幣市場利率在20世紀80年代也升到了較高的水平。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外債幣種多集中于美元,因而美元匯率和世界利率水平的變化無疑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外債都是采取浮動利率,且浮動利率債務高度集中。20世紀80年代與許多發展中國家貸款利率密切相關的LIBOR急劇攀升,使發展中國家的償債負擔進一步加重。
(6)國際商品市場的變化。這一變化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出q收人。1981年,主要發達國家爆發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危機不僅打擊了發達國家的進口能力,更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受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刺激.發達國家積極研究開發初級產品的替代品,也使對初級產品的需求減少.國際價格下降。這自然使這些國家的償債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