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預算執行績效評價體系探析
績效是效率(EfficiencyAudit)、效果(EffectAudit)和經濟(EconomyAudit)的總稱,又稱“三E”,是由獨立的機構或人員依據有關法規和標準,運用程序和方法對被審單位或項目的經濟活動的合理性、經濟性、有效性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提出改進建議,促進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種獨立性的監督活動。高校績效主要從經濟活動的各環節人手,衡量學校內各種資源占用部門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產出的對比關系,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通過對其資源占用、消耗與工作業績的綜合分析,對校內各單位的資源利用效率做出評價,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辦學效率的提高。預算執行績效是對預算執行的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其評價體系包括確定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通過確定預算執行部門使用資金的績效目標,選擇和制定評價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預算執行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原則
(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建立預算資金績效指標體系,應考慮效益評價的特殊性,要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盡可能采取量化指標。一方面將可以量化的影響績效的因素通過設置指標的方式進行量化,即績效評價指標,以便比較、分析;另一方面對難以用量化指標來評價而又對被項目產生重大影響的資源和耗費,應采用特殊方法進行估量,并納入評價范圍。對可以定量描述的項目,必須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指標進行量化評價,才能使對預算資金使用效益實現程度的定性評價更具有證明力和說服力,評價結果才更直觀更具有可比性,才能有效降低風險。而對只能定性描述的項目,還需要全方位評價其綜合效益,提高定性評價的科學性。因此,建立預算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與定性評價的有機結合是確保評價質量的關鍵。
(二)分類原則預算資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門活動的反映,它涉及到高經濟活動的各個部門、各個單位,預算資金效益評價體系應根據資金的適用范圍分類建立。預算資金使用“機構”范圍包括:機關職能部門、教學單位、教輔單位、科研單位及后勤部門等。預算資金使用“項目”范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各專項預算資金等。上述不同使用范圍的預算資金有不同的效益及體現方式,不同部門也有其各自的特點,應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如評價職能部門效益是看其決策是否正確,提供服務工作質量如何;而衡量固定資產投資、專項資金效益則看其投資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投資效果等。總之,對各類用途的預算資金評價應實事求是,針對各自的特點分類制定評價標準,提高評價結果的針對性。
(三)績效與公平相結合原則在確定和制定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時,要注重績效與公平相結合。各部門利用資源的效率與效果是績效問題,不同部門的利益分配是公平問題,要考慮到不同預算執行主體對績效和公平有不同偏好。因此,在設置績效評價指標時,應堅持獨立性,不能偏于一方,在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力圖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四)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相結合原則長期績效往往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難以在短期內體現執行者的工作業績,而短期績效業績明顯,但多要通過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體現。因此,制定績效指標評價體系時,要兼顧考慮兩者的同時,盡量使短期績效服從長期績效,以促進學校經濟的可持續發展。